有网络小说作家在网上写小说,一边写一边和读者交流股票配资门户,要按照读者的意图来写,最终写出了很多读者都意想到的情节。那么是作者规定文本还是读者规定文本?
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,有需求才有生产,有读者的需求就有作者的写作。似乎作者的写作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而产生的,但这样的写作容易媚俗,很容易成为讨好读者的文本,却不具备什么创新性。作者创作要搞一定的创新,有故事的创新,语言的创新,结构的创新等等,并不能人云亦云,也不能完全受读者控制。尤其是一些作家写作,已经发表了一些作品之后,就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,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这种风格,不然自己适应不了,不能驾轻就熟,创作非常困难,读者也不一定能接受。作家要保持稳定的创作风格,保持持续输出的作品数量,才能赢得大量的读者,或者说才能赚钱养活自己。不然作家只是任性写,只是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,就很容易失去大量读者。作家不能太任性,必须适合文学市场的需要,适合大量读者的需要。作家在创作的时候,心里装着“隐含的读者”,知道要写给哪些人看,也知道如何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,甚至有时候一边当作家,一边化身为“隐含的读者”,自己和自己对话。不知道的以为作家人格分裂了,知道的都认为他在创作,他在化身为读者,审视自己的作品。化身为读者就是跳出作品,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,比沉浸到作品中写作要好得多,起码能够迎合读者的需要,或者说感受到读者的需要,能够统揽全局,看到整部作品的问题所在。
展开剩余72%作者写作一般都要迎合市场需求,迎合读者需要,与其心里装着“隐含的读者”,不如直接开放文本,放到网上去写,一边写一边征求读者的意见,采纳读者意见之后,就可以迎合绝大多数读者的需要。但这种写作并非网友们开了先例,福楼拜就有这方面的经验。福楼拜生活的时代没有互联网,不可能随时随地和网友交流,但他讲求非个人性写作风格,避免由作者单方面规定文本的意义,尽可能地将文本开放给读者,让读者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期待视野来提问与回答,解读与判断,从而给文本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。福楼拜没有让读者直接参与创作,而是设计了开放性的文本,让读者自己去寻找意义。或者说这样的文本就像一面镜子,高兴的读者在里面照见了高兴,悲伤的读者在里面照见了悲伤。其实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面镜子,可以映照读者真实的内心。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,总是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内容,而对于不喜欢看的内容,却往往视而不见。也就是说,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,无意间选择了文本内容,有的时候还会选择不同的文本,选择需要看什么东西,不需要看什么东西,而这种选择往往带有极大的偏见,只是读者没有发现罢了。
到了现在,互联网已经普及,很多人都到网上写小说,似乎可以获得很多钱,但能赚钱的毕竟是少数。写小说的作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,还要随时和读者互动,修改自己的文本,让读者参与到创作活动中来。看似文本比较开放,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群体创作,就是这样的文本不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,而是一些读者参与其中,写出来之后自己欣赏,其实参与创作的读者在作家写出来之后也就不看了,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,他们已经知道故事走向,知道人物形象的最终结局,再看自己提过修改意见的故事就没意思了。这样的文本很容易媚俗,不但缺乏共识内容的创新,而且缺乏语言创新,缺乏结构创新,简直就是俗不可耐,还不如不写,以免给文学世界增添太多的文字垃圾。但很多作者就是要写下去,以为自己有创作天才,甚至中学生都可以写网络小说。至于创新性,基本上乏善可陈,没几个作者能够认真创作的,尤其是语言创新,大多没有那么深厚的功力,只是在情节方面取悦读者,用惊险刺激的情节,用故意制造的悬疑来吸引读者,怎么说都是拙劣的手段。有的作者在写作之前就认为自己成功了,或者写作了一半就要谋划作品如何改编成影视剧,怎么说都改变了作品的创作态度,甚至导致作品的平庸。
网络小说并不是作者自己创作的,很可能有读者参与其中,但这种读者是真实的读者,参与之后也就没有太大的兴趣了。真正的作品应该由作家主宰,当然并非完全抛弃读者,而是在一些方面照顾读者的需求,其实就是创作要符合生活的逻辑,符合写作的逻辑,符合故事情节和语言的逻辑,符合结构层面的逻辑等等。倘若作家随意乱写,就真的会失去市场,也赚不了钱,而作家一味媚俗,迁就读者,就很容易写出媚俗的作品,当然也会逐渐被读者抛弃,因为他的作品没有创新性,没有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。看似作者规定文本,其实文本是由生活逻辑规定的。创作是一种艺术,来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,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本逻辑。哪怕创作科幻小说,也不能完全脱离生活逻辑,这就可以理解很多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都是人的形状的原因。倘若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,都是怪模怪样的,读者就可能理解不了,或者认为作者创作失真。其实不论作者还是读者,都没见过外星人,只不过作者要虚构外星人形象而已,就要虚构得像人形,以迎合读者的需要。外星人做事的逻辑也仍然要符合人们的生活逻辑,不然人们仍然无法理解。也就是说,作者创作文本要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,或者说符合读者的接受层次。作者创作的文本并不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,就像厨师做菜众口难调一样,只能适应一部分读者的需求。那么作者可以决定文本,但创作的过程中要受到生活规律以及逻辑的影响,并不能天马行空,也不能完全迎合读者。
看似作者规定文本,读者可以参与创作,其实规定文本的是现实生活的规律和逻辑股票配资门户,而不是作者和读者。现实生活就摆在那里,只不过借作者的笔写出来,借读者的嘴说出来而已。即便文本有了很大的创新性,也仍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太远,不然作者把握不住,读者也接受不了。
发布于:河北省启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